齐桓公去世后,王位继承的争斗骤然爆发,局势混乱至极,战火纷飞,几乎昏天黑地。那位一代霸主的尸体在床上搁置了整整67天,竟无人过问,蛆虫在尸身上爬来爬去股票配资配资平台,惨状触目惊心。
这么血腥的历史教训,魏武侯在世时为何不引以为戒呢?他刚刚驾崩,尸体尚未凉透,两个儿子便为了继承侯位爆发激烈冲突。国内一片混乱,敌国眼见机会,韩懿侯得知消息后喜上眉梢,直言:“魏国内乱正好是我们下手的时机!”赵成候也附和道:“英雄所见略同!”于是,韩赵联军大举进攻魏国,三国在浊泽激战,魏军惨遭溃败。
这场惨败的根源,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魏武侯的失策,简直是咎由自取。他为什么不趁早确立太子?魏武侯的父亲魏文侯对继承人培养极为重视,从魏击年幼时就明确立为太子,并派遣田子方为其导师,悉心教导。魏击刚成年,魏文侯就交付重任,亲自率兵攻秦,魏击也不负所望,迅速成长为父亲治国争雄的有力助手。
那么,轮到魏武侯自己执政时,怎么就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继承问题呢?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,后继有人是国家兴旺的根本。培养合格的继承人,让政权顺利传承,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活力,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内乱。
展开剩余71%魏武侯掌权26年,他去世时,儿子们都已三十多岁,但史料记载却显示,没有一个儿子在他生前接受过系统锻炼。哪怕立了储君,一个合格的储君也必须深入基层,历经生活的磨砺,在实践中积累经验,在各种权力斗争中历练身心,磨炼才干。只有这样,继承人才能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能力,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和定海神针,肩负起延续祖业、开创未来的重任。
然而,无论是公子魏罃,还是公子魏缓,都没有经历过如此严苛的磨砺。反观秦国后期的几位名君,其辉煌成就与他们的早年经历息息相关。秦献公曾在魏国流亡近三十年;秦昭襄王、孝文王、庄襄王年轻时皆作为质子在异国度过;秦始皇更是在敌国出生,母亲独自抚养长大。这些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和历练。
反观魏国历代继承人,缺乏这样的磨练,导致国家未来堪忧。国家的强盛与霸业的延续,关键在于接班人。归根到底,就是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、胸怀宽广、意志坚定的继任者,他们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,攻坚克难,继承并发扬光大霸业精神。
如果说魏文侯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够完美,那么魏武侯简直就是完全不作为。魏武侯刚一逝世,魏缓便起兵与魏罃争夺侯位。魏缓还不惜与敌国勾结,得到韩赵两国支持,联手进攻魏国。赵国坚定支持魏缓,主张迅速击杀魏罃,拥立魏缓,期待他割地示好韩赵,以此削弱魏国实力,增强韩赵地位。
但韩国则持不同意见:如果杀死魏罃,别国会指责他们残暴;如果割地,别人又会说他们贪婪。不如将魏国一分为二,一半归魏罃,一半归魏缓,这样既不流血也不割地,却让魏国被拆分成两个弱小国家,失去威胁性。
韩赵两国各自坚持己见,僵持不下。可以说,魏缓为争位积极筹谋,甚至不惜内外通敌;而魏罃则困守都城,祈盼天降好运,坐等奇迹发生。
令人唏嘘的是,这“馅饼”真的掉下来。韩赵联军虽将魏都紧紧包围,但在两国指挥部却陷入激烈争吵。韩懿侯与赵成侯你来我往,面红耳赤,谁也不肯让步,最终无法达成一致。韩懿侯选择夜间撤军回国,断然放弃;赵成侯见状怒气冲天,决定也不再合作。
第二天一早,刚被惊醒的魏罃发现包围圈神奇消失,仿佛得到了天助。失去外援的魏缓士气大减,如同瘪气的皮球。魏罃趁机在谋士辅佐下果断反攻,一举击败魏缓,最终登上大位,即后来的魏惠王。
由此可见,不提前确定继承人所带来的危险有多大。太史公读至此,感慨万千,叹息道:“君终,无嫡子,其国可破也!”那么,魏武侯为何偏偏不早立储君呢?我认为,这与他心胸狭隘、忌惮后继有关。
魏武侯自负善战,军事才能出众,不相信也不容许任何人超越自己。尽管他父亲从小悉心培养他,他却不愿将同样的机会给予自己的儿子。作为王侯、霸主,他孤高自傲,不轻易信任任何人,尤其是自己的子嗣。
他把权力紧紧抓在手中,确保绝对的唯一性和权威性。不轻易立储君,因一旦明确继承人,大臣们就会开始权衡利弊,讨好现任或未来主子,导致朝政不稳、效忠分裂,影响政务效率。
历史的教训极其深刻股票配资配资平台,但能够真正吸取并加以避免的却少之又少。魏武侯的失误,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